父母学会这样赏识自己的孩子,孩子不成才才怪!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16-07-14 阅读: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
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身上尽是缺点和不足?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总是不让自己省心,从而哀叹自己是个不成功的父母?实际上,那是因为你不懂得赏识自己的孩子。

  

 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不到三个月,就被公认为“糊涂虫”、“低能儿”、“智商有障碍”。不得已,母亲只得把他接回家中自己教育。但是,母亲并不认为爱迪生是个低能儿。在母亲的教育下,爱迪生不仅爱上了读书,而且喜欢做各种实验。后来,在一次实验中,爱迪生不幸成为了聋子。但是,他一直记得母亲的教诲:“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都算不上是优秀的学生,可是他们并不灰心,仍然继续不断地努力,终于发明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。只要你好好用功,妈妈相信,你也可以发明东西。”

  成功后的爱迪生说:“我记得我一点都不能与学校相处,我在班里成绩最差。当老师叫我笨蛋时,母亲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,就从那时,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,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。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。”

  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·希尔在书中写道:“我的继母造就了我。因为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激励着我努力成为她相信的,我能成为的那种孩子。”

  比尔·盖茨曾给母亲的问候卡上写道:“我爱您!妈妈,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,您总在我干的事情里寻找值得赞扬的地方,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。”

  许多伟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赏识,每个杰出孩子的背后,一定有一个会赏识孩子的父母。

  有些父母认为,赏识孩子很容易,不就是表扬吗?表扬谁不会呀?事实上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赏识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理念,是一种表达积极人生态度的激励艺术。

  也许你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:

  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得了80分,而在上一次的考试中,孩子的成绩是78分,这只是班级里中等的水平。你会怎么做?

  

  埋怨型父母

  父母责怪道:“唉,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,总是提高不了成绩。我给你买了那么多的参考书,你怎么就原地徘徊呀?以后你只有扫马路去了!”

 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属于埋怨型父母。在一次调查中,有42%的孩子“常常受到父母打骂”;有47%的孩子经常受到过父母“严厉批评”;另有19%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贬低,父母“常说自己不如别人”。

  埋怨型父母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,他们总是习惯于着眼孩子的缺点和短处,抱怨和指责孩子的不足,进而否定孩子的所有努力,让孩子产生“我是笨孩子!”“我是坏孩子!”的意念,从而在这种负面的意念中不断沉沦,进而自暴自弃,让父母越来越失望。正如王琨老师所说:“鼓励和赏识能使白痴变天才,批评和谩骂能让天才变白痴!”

  

  表扬型父母

  父母一听有进步就惊叫起来:“啊,这次多考了两分呀,要好好奖励一下,你真是太棒了!我们出去吃肯德基吧!”

  许多父母片面地把赏识理解为表扬、赞赏,因此,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情,总是一味地夸奖,有些甚至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。这实际上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。

  尽管表扬是一种正面的激励,但是,表扬的关键是要起到激励作用,重在精神赞赏。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,物质需要仅仅是人的低级需要,人的高级需要是精神需要。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。可见,表扬孩子一定要实事求是,千万不要盲目表扬,更不要夸大孩子的优点。

  

  赏识型父母

  父母故意惊讶地说:“是吗?”,然后,接过试卷,认真地查看一下,微笑地说:“看来,你是下了功夫的,瞧,这不是提高2分了吗?可不要小看这2分,如果你坚持不懈,每次都能提高2分,那可不得了呀!”父母让孩子一起看试卷:“不过,你看这道题目是因为你的粗心造成的,尽管只有一分,但是,也是挺可惜的,下次一定要注意哦!”

  善于赏识孩子的父母总是着眼于孩子的优点和每一个进步,他们能够客观评价孩子的微小的努力和点滴的进步,并能够不断地鼓励孩子充满信心,继续努力,同时,对于孩子出现的失误,赏识型父母能够以宽容、理解的心情对待,并提醒孩子减少失误,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
  许多父母把赏识与赞扬等同起来,以为赏识孩子就是告诉孩子:“你真棒!”事实上,赏识教育远远不是说一句“你真棒”这么简单。赏识首先应该是一种心态,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。而赞扬只是赏识的一种手段而已,只有把赏识的心态融入赞扬之中,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赏识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