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春雷:比起奖状,他更珍视学生创意火花
发布者: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15-06-14 阅读: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

唐春雷:比起奖状,他更珍视学生创意火花

比起奖状,他更珍视学生创意火花

——记中福会少年宫计算机活动中心指导老师唐春雷

  12年前,唐春雷还不满30岁。带着一颗未泯的童心,他走进位于延安西路的中福会少年宫,成为计算机中心一名指导老师,专攻“机器人”。

  12年里,他和孩子们带着机器人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,但他总也记不太清具体奖项。留在他脑海里的,是孩子们想出一个好点子后的欢呼雀跃,是机器人动起来那一刻的如释重负。唐春雷觉得,让孩子们在“玩”中寻找科学的乐趣、收获知识,远比证书和成绩更让人感动。

  不爱“牛娃”爱“玩家”

  在中学当科技老师时,唐春雷就已是得奖专业户。每一年的科技竞赛,学生的奖状上都有唐春雷的名字。几年下来,虽然大大小小的奖项无数,唐春雷却觉得“意兴阑珊”。

  2003年,他来到中福会少年宫,创建机器人“玩家俱乐部”,和孩子们一起拼砌“乐高”积木,进行机器人创作。在这里,他仿佛回到自己的乐土:和孩子们一起继续“拆拆弄弄”,用奇思妙想创造出一个个作品。唐春雷说:“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创作灵感,增长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,最终成为某方面的‘专家’。奖项和证书可以打造‘牛娃’,但我希望培养更多‘玩家’。”

  唐春雷开发的课程多充满童趣,能引起孩子们共鸣。到了秋天,他会抓来大闸蟹,和孩子们拼装出一个个张牙舞爪的“小家伙”;伦敦奥运会时,他和孩子们模仿体操运动员,运用齿轮装置,创造出身手矫捷、轻松做出360度大回环的“奥运单杠选手”;如果孩子们对古装剧感兴趣,他会指导他们建造出仿真的指南车;参观实验室回来,一个微型天平就会是他准备的新课程……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物品和形象,总带给他新的灵感,也能引发学生们无限兴趣。

  在上海长大的唐春雷,还开发了上海系列作品:老上海的黄包车、充满历史韵味的外白渡桥、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……这些刻着地域印记的作品,是唐春雷的最爱,也是孩子们共同的“心头所好”。

  生活中寻找创新“火花”

  平时智趣、幽默、爱开玩笑的唐春雷,更多时候,却愿意选择坐在一边,默默倾听。

  当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要做如何保护寿宁路小吃街“市井文化”这个社会学课题时,唐春雷很赞同,还鼓励他们飞往台湾,去做有关“台北夜市”的实地调研。还有学生想做一把虚拟手术刀的机器人,唐春雷马上联系五官科医院医生来做相关的专业指导。

  在他眼中,灵感和创意是最宝贵的,他特别珍惜这样的“火花”。平时,他鼓励孩子们多出去“溜达”,寻找“隐藏在美景后”的课题。今年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一等奖的《防止树叶阻塞雨水进水口盖板的创新设计》,就来自于学生对暴雨后上海道路的观察。另外一个学生的课题《起重机吊索稳定机构的探索与研究》,则来自于他对父亲工地上起重机的观察和思考。还有的学生从京都旅游回来,就把“到站会倾斜”的公交车做成了课题……

  “流水账”中找论文

  担任指导老师12年,唐春雷总是让孩子们大胆尝试,所有课题报告和论文,他从不干预。

  唐春雷的每个课题小组都有一本“创新日志”,他要求孩子们将每一次实验的成功失败、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,即便是每个团队之间意见有分歧,也都要记录在案。一份创新日志,记录了每一个作品从无到有,从一次次失败到初见雏形再到最后成功的每一个点滴。这样的日志,孩子们管它叫做“流水账”。

  到课题结束时,孩子们突然发现,原来这些“流水账”也能派上大用场。今年的上海市创新大赛,所有参赛的四年级至初二学生的论文都由他们自己完成,这些长达10页左右的论文就来自于他们的“流水账”。“孩子们会觉得每天记‘流水账’很繁琐,但事实上这些日志记录了每个作品的原理、实验过程和科学结论,只要经过系统整理和规整,就是一篇不错的论文。”唐春雷说。

  12年间,唐春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“小科学家”。虽然他们屡次在亚太区机器人奥林匹克运动会、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运动会、上海市创新大赛等比赛中摘金夺银,但相比荣誉,他们涌动的创新思维、扎实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让人刮目相看。

  唐春雷的不少学生受到世界著名工程类大学的青睐。当年参加杜克大学面试,学生朱骏亮用自己传感器的实践经验打动考官,而朱捷驭和吴鸿程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,帮助他们敲开佛罗里达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门。

  从事科技教学19年,唐春雷看到了家长和社会对于科技教育的态度转变。唐春雷说,刚来少年宫时,机器人班不足10个学员,现在有20多个班近400个学生:“以往家长们让孩子参加竞赛,更多的是为了加分,如今他们来学习,更多的是培养创新的意识。”

 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成为专家,唐春雷说:“这才是一名科技老师最想要的成绩。” (记者 龚洁芸)

(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)